清代醫家徐大椿是中國醫學史上傳奇式的人物,他滿腹經綸,天賦異稟,自學成才,醫術超群,更在天文、地理、數學、水利、文辭、音樂、武術等多個方面獲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。
出身名門全知全能
徐大椿(1693—1771),又名大業,字靈胎,江蘇吳江人,因晚年隱居于洄溪,自號洄溪老人。徐大椿出身于名門望族,書香之府,自幼精研經史,7歲入私塾啟蒙,14歲學習八股,在“時文幾年可得,而經學無止境”的啟發下,立志要從《易經》入手研究經學。他悉數查閱家中所有《易經》注釋版本,盡心推敲,不久便對《易經》頗有心得。此后,他又對《道德經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并著手開展注解工作,后來他的《道德經》注釋本被收入《四庫全書》中。
徐大椿18歲時,在父親的建議下,參與了對東南一帶水利的治理和研究工作,并展現出了在水利方面的造詣。他一邊自學水利諸書,一邊親歷各地勘察地形水勢,通過不斷學習和摸索,終得其要領,并編撰了《江南水利書》一書。此后數年,徐大椿仍心系百姓,多次對運河修建提出中肯意見,造福萬民。20歲時,他成為名家周庭意的高徒,后順利考中秀才。同年,他又發掘了自身武學方面的嶄新技能,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,將散打、槍棍等武藝逐一精通,成為一名氣魄武者,文獻中多將其形容為身材修長,額頭寬闊,聲如洪鐘,卓爾不群的瀟灑形象。